詹宏志《創意人》說:「創意就是把兩個不相干的事物組合在一起。」將幾個獨立詞彙邀約過來串成一個句子或是一篇文章,利用個人創意重新排列組合,理應是個好玩的遊戲。但我第一次看到「組合作文」卻不這麼想。
請恰當地運用下列詞語,完成一篇包含這些詞語的文章:
流浪狗 迷途 消失 怵目驚心 公園
|
看到題目,我心裡浮現的答案非常八股:
我到公園玩時看見好幾隻流浪狗,牠們像群迷途的孩子,這景象令人怵目驚心……
這樣就完成一大半了嗎?這是創意,還是在消耗已經過期的庫存詞彙?我因此對這類題目過敏。
但張大春一篇文章讓我正襟危坐,不敢腹誹。他說,這種串詞兒寫文章的訓練,先得想想怎麼把不相干的詞語形成有意義的結構,可以訓練思考:
「老師們在課堂上教學生寫作文,往往先給題目,讓學生們據題展開敘述、感受、議論,但是鮮少逆其理以為之。我的主張:看似不相連屬的詞語在經過編織之後會出現詞語原本未必具備的意義,或者是出現更強化以及更弱化的語義,掌握了利用詞語變異,就能夠讓行文脈絡於理路之外別具奇峭之姿,這是文章是否能夠縱橫變化的關鍵。」
經他抬轎,組合作文似乎有那麼點兒門道。
精通文字藝術的人確實懂得利用語義變異。孫盛《雜記》記載,三國時期姜維收到母親的信,希望他回家,姜維回覆:「良田百頃,不在一畝;但有遠志,不在當歸也。」遠志、當歸都是中藥名。杜甫〈曲江〉:「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句中「尋常」意指「普通、平常」,但在形式上,詩人利用「八尺為尋、十六尺為常」之意讓「尋常」與「七十」對仗,「尋常」一詞經杜甫錦心繡口,顯得姿態萬千,非比尋常。
但我為什麼還是不喜歡第一次見到的組合作文?夏宇詩〈連連看〉可作為對照:
信封 圖釘
自由 磁鐵
人行道 五樓
手電筒 鼓
方法 笑
鉛字 □□
著 無邪的
寶藍 挖
──〈連連看〉
這首看似不經意的詩,饒富詞語與詞語互相碰撞的趣味,就像詩題「連連看」,你讓哪些詞語互相從屬?連綴了哪些?你用這些詞語說了什麼故事?在分分合合之間,個人創意由此而生。
原來,我看到的組合作文太「刻意」,命題者擔心學生寫不出來,已經在題目裡埋伏了一條順理成章的敘事脈絡,寫作者很容易串連成文,反而減少詞語騰挪變化、互相撞擊的空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