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4日 星期三

歷史之情

2015-10-27刊載於聯合報

時間是一條無限延伸的單向軸線,一旦走過現在,即成歷史。一寸寸的時間堆積出歷史長卷,英雄美人,霸業雄圖,雖說全已成空,卻又活在現代人的回憶裡。當人們往歷史尋找生命的感動,歷史人物一經召喚,又栩栩如生地穿越至現代,與人們對晤。余光中〈夜讀曹操〉詩:「夜讀曹操/竟起了烈士的幻覺」,人的情感與歷史相互激盪,歷史情懷於焉誕生。
說到歷史散文,不能不提余秋雨。他的《文化苦旅》、《山居筆記》等書聞名海峽兩岸。觀察余秋雨的散文,他常從實際的景點寫起,再敘述與景點相關的歷史事件始末,以記敘為主,抒情、議論筆法交錯其中。讀完文章,讀者瞭解了一段歷史,也感染了作者心中的歷史情懷。以〈道士塔〉為例,作者從莫高窟旁的道士塔寫起,敘述道士王圓籙發現藏經洞,最終將敦煌經卷賣到國外的故事。余秋雨寫道:
這是一個巨大的民族悲劇。王道士只是這齣悲劇中錯步上前的小丑。一位年輕詩人寫道,那天傍晚,當冒險家斯坦因裝滿箱子的一隊牛車正要啟程,他回頭看了一眼西天淒豔的晚霞。那裡,一個古老民族的傷口在滴血。
偌大的中國,竟存不下幾卷經文!比之於被官員大量糟踐的情景,我有時甚至想狠心說一句:寧肯存放在倫敦博物館裡!這句話終究說得不太舒心。
他既感嘆王圓籙之無知,又感嘆中國官員不願意花心思保存文物。在作者抒情的筆調之中,歷史與人有了交集,不再只是生硬的事件,讀者也不禁對敦煌寶物歷劫一事掩卷嘆息。

寫作與歷史有關的文章,有三個要點可以留心:
一、注意歷史事實:歷史事件最怕張冠李戴。萬一弄錯人物、事件,讀者閱讀的興致立即被打亂,變成看笑話。
二、適當選取材料:若要書寫的歷史材料繁多,宜把握書寫的重心,減除不相關的部分,讓文章主軸清晰明瞭。以余秋雨寫〈道士塔〉為例,道士塔、莫高窟距離很近,王圓籙發現的藏經洞就位於莫高窟之內。余秋雨〈道士塔〉一文主要抒發國寶外流的憾恨,所以他集中描寫發現藏經洞、賣掉經卷的過程,莫高窟中佛教雕刻之美,完全不提。至於莫高窟的種種,他獨立寫成另一篇〈莫高窟〉。
三、抒發個人感懷:個人怎麼解讀這段歷史?用什麼心情面對?這都可以在文章中發揮。前引余秋雨以「民族悲劇」、「古老民族的傷口在滴血」等文句來形容文物外流,就是抒發感情的例子。

詠史、懷古,本為中國詩歌重要的寫作主題。《三國演義》卷首有楊慎〈臨江仙〉一詞: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英雄終究敵不過時間的淘洗,是非成敗只成了漁人樵夫們茶餘飯後的談資。這種時間帶來的滄桑之感,恐怕是懷古詠史一脈中最根本的歷史情懷。

2015-10-27刊登於聯合報連結刊登網址

udn / 文教 / 親師學習 / 寫作教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