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4日 星期五

寫作評量--引導式寫作(一)題目



「引導式寫作」是目前最熱門的寫作測驗題型,國內大型測驗如國中教育會考、大學學測考試經常採用,上行下效,蔚然成風。何謂引導寫作?簡單來說就是作文題目下附帶引導語,如下所示:

題目:捨不得
說明:搬家時,送出陪伴自己多年的玩具,告別每天相處的朋友;畢業時,離開熟悉的校園,向無怨付出的老師說再見……,這些時候我們總覺得依依難捨。又或者,捨不得叫醒必須上大夜班的母親,捨不得花錢,捨不得放手,捨不得先吃蛋糕上的草莓……,這些情況都讓人感到猶豫掙扎。面對難以割捨的事物,你有什麼體會?請以「捨不得」為題,寫下你的經驗、感受或想法。
104國中教育會考)

既為「引導」,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幫助學生寫作,不論是提供材料、想法,或是提示重點,都期望學生能依循引導找到寫作方向,避免拿到題目卻漫無頭緒的窘境。究竟命題與寫引導語有什麼訣竅?下文將依照試題組成的結構(題目、引導語)依序說明。

首先,我們可以將試題結構簡單拆解如下:

(一)題目:捨不得
(二)引導語
1.解說:搬家時,送出陪伴自己多年的玩具,告別每天相處的朋友;畢業時,離開熟悉的校園,向無怨付出的老師說再見……,這些時候我們總覺得依依難捨。又或者,捨不得叫醒必須上大夜班的母親,捨不得花錢,捨不得放手,捨不得先吃蛋糕上的草莓……,這些情況都讓人感到猶豫掙扎。
2.條件:面對難以割捨的事物,你有什麼體會?請以「捨不得」為題,寫下你的經驗、感受或想法。

先從「題目」本身談起。

命題時除了要釐清目標(如:評量哪些寫作能力,可參考命題作文須考量評量目標──要測量哪方面的寫作能力?),另外須關心寫作範圍寬窄。上引試題「捨不得」是一種情感,限制不多,只要屬於該類情感都合乎題目要求,範圍算寬。如果改成「那一次,我捨不得」,以某次經驗為限,對學生寫作範圍的限制也變多。

題目書寫範圍寬窄關乎閱卷標準,基本學力測驗考題「我在成長中逐漸明白的一件事」(100年第2次)或「影響生活的一項發明」(101年)明確標出「一」這個數字,顯然要求學生集中描寫一個事件或一個項目,多寫無益,反而有害。

再以「難忘的旅遊經驗」為例,此屬記遊類文章無疑,但難忘的經驗是否限制某一次旅遊?不同的旅遊經驗匯聚於篇章之內,閱卷者是否能夠接受?凡此種種,命題與閱卷之前須先釐清。又或者題目稍加變化,改為「那次旅遊,我看到……」,題目既然標明「看到」,聽覺、嗅覺能不能寫入文章則令人狐疑。張大春曾舉一考題為例:〈從台灣看大陸〉,某考生寫「看不到」,講了實話,但得分堪慮。「那次旅遊,我看到……」的「看」,究竟為視覺上的看,還是廣義的看?命題時都須仔細斟酌。

題目只是一句話,卻是要想很多的一句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