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5日 星期六

「考試」讓我了解的事:把握核心素養,別讓考試限制教學



我不常參加考試,卻曾經是一個常常考別人的人。


記得被關在闈場裡的時候,不能對外聯絡,只能看電視。考試結束,記者常抓幾個學生訪問:「同學,你覺得今年XX科難不難?」學生如果說:「還好,好像都會!」我心裡立刻哼一聲:「最好你全部答對。」學生如果說:「好難喔,XX題我看不懂。」當天晚報斗大標題:「XX科考題變難,學生表示題目看不懂」,我心裡便會大罵:「最好是啦,那題難度只有中等好嗎?」一個一個從考場走出來的學生,對我而言只是母群體裡的一顆小螺絲釘,最終被計算成通過率、難度、鑑別度,幾個冷冷的數字。學生等於一張張面目模糊的臉。

身為老師以後,站在台前,學生怯生生地對我搖頭:「我不會!」這時他們的臉才產生了意義。我心裡升起問號:「居然不會?為什麼不會?」進而思考:「要怎樣你們才會?」問學生問題時,學生看到選擇題一臉熟悉鎮定,遇到問答題一臉驚懼遲疑,原來這就是「考試領導教學」的後遺症。

從考試轉入教學,這些年的經驗給我兩個重要的想法:

先把握核心素養

編製測驗之前,腦海中要畫出二維架構:一欄是學習內容,一欄是能力層次。這個二維架構,是這幾年考試經驗帶給我最有價值的東西。

語文科教材往往是一篇篇選文,求學時代常聽老師說「這一課的重點」、「那一課的重點」,這種策略只能應付小考。最重要的,還是掌握核心架構──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稱為「基本能力」,十二年國教課綱稱為「核心素養」。認識該領域的核心能力(素養),就像有一張藍圖,能夠了解學生哪個能力不足,要把學生帶往哪裡,而不只是追著知識跟課文跑。此外,內心有架構,也比較有辦法由簡單至難,運用教材選文當素材,逐步培養學生的能力。

很多老師都知道「基本能力」或「核心素養」這個道理,只是九年一貫能力指標密密麻麻,要整理出一個架構不容易──九年一貫能力指標我現在竟然一條也回想不起!所幸十二年國教綱要草案清爽簡潔許多,後勢可期。或者,也可以參考國外測驗的能力架構,例如OECD PISA,增進自己對該領域核心素養的理解。

PISA閱讀素養 


別讓考試限制教學

民國96年國中基測加考寫作,甫一定案,外界大聲叫好,只有內部作業人員唉唉叫。開辦寫作測驗,只證明了一件事:要考試,才會得到重視。加考寫作測驗之後,前幾年學生寫作能力還真的逐年進步。這麼說來,也不能不視為「德政」囉──尤其寫作又成了我現在的飯碗。

但一味盯著考試的結果就是,考試不考的科目就不受重視,考試不考的能力就丟在一邊。有命題經驗的人都知道,選擇題在測驗上固然上有不少優點:客觀、公正、迅速,但有些能力是選擇題測量不到的。上面引述PISA閱讀素養「省思評鑑」一項就很難由選擇題一肩扛起重任。但這方面的能力也很重要,學生必須連結文本內容與自身經驗,發表個人見解。缺乏這方面的訓練,學生往往變得「沒有看法」,或是變成「文章的看法就是我的看法」。

我曾經問學生:「這篇文章寫得怎麼樣?」十個學生裡有三個會一臉羞澀,吞吞吐吐的說:「我……不知道。」另外五個回答說:「我覺得很好啊。」但再追問:「為什麼很好?」這些學生嗯哼了半天,回答我:「啊,就是很好嘛!」只有一或二位,能夠簡單的說出零星短句,告訴我這篇文章有什麼好。超過四十個字的分析,我還無福恭聆。站在台上的我,多麼希望看到學生滿懷自信地講出見解啊。


現在要我選:考試、教學,哪一個難?有了面對學生的經驗,我覺得搞定「人」比較難,因此也對認真教學的教師充滿敬意。雖說考試不應該領導教學,但面對缺乏學習動機、愛理不理、浪費父母金錢的學生,什麼核心素養還是暫被我拋到一邊。不能免俗地,我向他們亮一亮過往考題:「你看看,這個考過的唷!」這時他們會勉為其難的抬一抬眼皮。


面對這樣的學生還要平心靜氣,這可能是我未來必修之「核心素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