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16日 星期二

莫為了滿分,折斷孩子的探針


 語言的敏銳度是一點一滴澆灌累積而成的。為了可口的滿分,世故地教他「大人怎麼想」、「考題怎麼出」,要小孩放棄自己的理解,迎合出題者的心思,無異折斷他四處求知嘗試的探針。

差點入口的滿分
念國小三年級的孩子社會期末考考卷發回,差一題就可以滿分,不免為他可惜。
「怎麼錯的?」我把考卷拿過來瞧瞧。
颱風、火災與地震等災害,常會造成生命和財產的損失,我們平時應該如何進行防災準備工作呢?對的畫O,錯的畫X
(1) (  )隨時注意氣象報導
(2) (  )預先準備各種防災物品
……
(5) (  )不可以在山區隨意丟擲煙蒂

原來第5小題答錯,答案是O,小孩打X

小孩辯解:「我知道山區不能亂丟煙蒂。但題目上問防災準備工作,我覺得不可以在山區丟煙蒂不是防災準備工作嘛!」
我一時之間答不上來。何謂「防災準備工作」?以火災來說,準備滅火器、定期檢查消防設備、定期防災演練,屬於防災準備工作。不在山區隨意丟擲煙蒂,是預防火災的習慣或常識,但算不算「準備工作」?我不能篤定說題目錯,但也不能說小孩的想法不對。

大人的小聰明──考社會,不是考國語
為了避免小孩往後考試絆倒在「想太多」、「鑽太細」,我教他:「這是考社會,不是考國語。你不要把社會當成國語來考,社會老師出題的時候,不會考學生什麼是『防災準備工作』,什麼又是『防災常識』這種名詞意義差別啦。你知道不能在山區丟煙蒂,這就是對的答案,直接打圈就好了嘛!你不是不會,你是想太多。」
小孩又有意見了:「有時候社會也會考名詞的意思啊!」
「ㄟ……對,但社會科通常考的是社會科專有名詞,例如『何謂學校自治組織』,應該不會考『防災準備工作』『防災常識』這種詞義差別啦!」
    小人兒暫時沒說話。

敏銳度的殺手
    第二天,我後悔了。
    語言的敏銳度是一點一滴澆灌累積而成,在語言學習階段,小孩們像海綿一樣吸收每個詞彙的意義與使用場合,慢慢內化,形成自己的理解與運用方式。雖說小孩的理解不一定精準,但這是嘗試與累積的過程。什麼是「防災準備工作」?有些項目無異議,有些項目則見仁見智。我為了可口的滿分,世故地教他「大人怎麼想」、「考題怎麼出」,要小孩放棄自己的理解,迎合出題者的心思,無異折斷他四處求知嘗試的探針。
 我事後對他說:「其實你的想法很有道理。」
    他似乎有點滿意,但我不知道之前世故的話他記得了多少。我也不知這亡羊補牢之舉,能否把他的敏銳度一一捕捉回來。

    這件事讓身為家長的我警惕──「滿分」的糖漿太甜,不陷溺者幾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