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4日 星期五

寫作評量 --引導式寫作(二)引導語的形式與功能


依照前文(引導式寫作(一)題目),引導語可分為「解說」與「條件」兩部分:
(一)題目:捨不得
(二)引導語
1.解說:搬家時,送出陪伴自己多年的玩具,告別每天相處的朋友;畢業時,離開熟悉的校園,向無怨付出的老師說再見……,這些時候我們總覺得依依難捨。又或者,捨不得叫醒必須上大夜班的母親,捨不得花錢,捨不得放手,捨不得先吃蛋糕上的草莓……,這些情況都讓人感到猶豫掙扎。
2.條件:面對難以割捨的事物,你有什麼體會?請以「捨不得」為題,寫下你的經驗、感受或想法。


解說


「解說」的功能頗多,解釋題目、舉例、誘發思考、帶入情境都在它承載範圍之內。以下依此四項功能依序說明:

1.解釋:
題目:「鄉村與都市」
說明:有人說:「鄉村的空氣新鮮,生活悠閒簡樸。」也有人說:「都市資訊充足,生活多采多姿。」……各有偏好。如果可以選擇,你希望住在鄉村還是都市?
95年基本學力測驗公布範例)
註:本題為節錄
文中二處「有人說」點出鄉村與都市各有特色,意在解釋題目。

2.舉例:
(例一)
題目:捨不得
說明:搬家時,送出陪伴自己多年的玩具,告別每天相處的朋友;畢業時,離開熟悉的校園,向無怨付出的老師說再見……,這些時候我們總覺得依依難捨。又或者,捨不得叫醒必須上大夜班的母親,捨不得花錢,捨不得放手,捨不得先吃蛋糕上的草莓……,這些情況都讓人感到猶豫掙扎。面對難以割捨的事物,你有什麼體會?請以「捨不得」為題,寫下你的經驗、感受或想法。
文中所述告別朋友、畢業離校、花錢……等等,都是生活中各式各樣「捨不得」的例子。

(例二)
阿里巴巴能打開石門,是因為他知道「芝麻開門」的密語;烹飪高手能征服大家的味蕾,是因為他練就一身功夫,抓到美味的訣竅;演員能成功詮釋某個角色,必然是因為他對人生的悲歡離合有深刻的領會。對於人生的考驗,你是否也有自己的「通關密語」?請以「通關密語」為題,寫下你找出「密語」而得以「通關」的過程,以及其中的體會。文長不限。
103大學學測)
這則引導語兼具「解釋」與「舉例」兩種功能。通關密語既是通關時雙方約定的暗號,又可聯想為生活中領悟到的訣竅。命題者以阿里巴巴、烹飪、演員三者為例,也順帶解釋「通關=人生考驗」、「密語=訣竅」的意義。

                                  (例三)
題目:當我和別人意見不同的時候
說明:我們難免會有和別人意見不同的時候,也許是對課本知識有不同的理解,也許是對班會提案有不同的立場,又或許是對美味的標準有各自的堅持……。當你和別人意見不同的時候,你會積極地為自己辯護?或者試著找到彼此的共識?又或者會離開現場,讓各自有思考的空間?請以「當我和別人意見不同的時候」為題,寫出你的經驗、感受或想法。
100年第2次基本學力測驗)
這則引導語可以分為兩部分來看:
(1)導致意見不同的原因:知識理解不同、班會立場不同、美味標準不同
(2)意見不同時的做法:積極辯護、尋找共識、離開現場

命題者以敘述句列舉(1),以問句列舉(2),很聰明地利用兩種句式區隔不同的寫作重點,達到引導效果。


3.誘發思考
                       
題目:體諒別人的辛勞
說明:一天的生活當中,有許多人為我們做許多事,不可能凡事只靠自己。如果能多體諒別人,懂得感謝和寬容,不僅自己覺得快樂,家庭、社會也將會更溫馨和諧。想一想:在你的生活周遭,親長、朋友、社會大眾⋯⋯,那些人為你付出、為你服務?你應當用什麼樣的心態、行動來面對或回報他們?若他們的付出或服務不能盡如你意時,你又該如何?
95年基測寫作試辦)
題目利用三個問句由不同的方向提醒學生思考:哪些人為你付出?該怎麼面對?不滿時該怎麼做?這三個問題可以誘使學生動腦,同時也暗示作文內容應該包含的重點。

4.帶入情境
10488日,蘇迪勒颱風來襲,臺北市龍江路有兩個郵筒遭強風吹落的招牌砸歪,因而被戲稱為「歪腰郵筒」。由於歪腰郵筒姿勢可愛,民眾紛紛到該地拍照,使「受災」郵筒意外產生療癒功效。此一新聞甚至引起外國媒體注意,美、日皆對臺灣人民在天災及苦悶的生活中所展現出的幽默感印象深刻。稍後,中華郵政更推出特製郵戳(右圖)及「人生嘛,歪腰也無妨」等一系列主題式明信片,頗受歡迎。

請就上述新聞事件,以「我看歪腰郵筒」為題,寫一篇完整的文章,陳述你的看法、感想、或評論,內容須切合「歪腰郵筒」所引發的現象或迴響,文長不限。
105年大學學測)

「歪腰郵筒」取材自時事,為了考試公平,避免學生未關注新聞而無法答題,題目有必要告知颱風來襲、郵筒遭招牌雜歪、民眾後續反應等訊息。這樣的引導語設定了一個情境,讓學生可以依此寫作。

條件

引導語中第一部份「解說」大致可依功能分為上述四類,接著我們來談談「條件」。

跟前面的「解說」相較,我個人以為「解說」不一定要照辦(尤其是舉例功能的解說),但條件的限制性比較高。換言之,寫作時沒有提及「條件」中列出的要項,恐怕會影響評分結果。

最有強制力的「條件」,例如:「不可在文中暴露私人身分」、「不可使用詩歌體」,在國中教育會考與大學學測試題中處處可見。

另一種「條件」是用來提示寫作重點。在上面所列的試題當中,寫出經驗、感受、想法,寫出過程、寫出體會,這些都可以視為「條件」。
請以「當我和別人意見不同的時候」為題,寫出你的經驗、感受或想法。(基測100-2
請以「通關密語」為題,寫下你找出「密語」而得以「通關」的過程,以及其中的體會。(103大學學測)

觀察題目敘述可以發現,行文有「或」、「和」、「以及」等用語的差異,可以據此判斷這些列出的寫作重點是必備亦或可有可無。

根據條件的用語,我們還可以猜測這個題目主要評量哪些寫作能力。寫「過程」、「經驗」,需要用到較多的記敘或描寫能力,寫「感受」可能傾向抒情,而「想法」或「體會」則可能較有議論色彩。當然,各種能力所佔比重還是要看題目為何以及作者如何發揮。

條件的寫法除了混跡在大段引導語當中(前面引用的大部份試題屬之),另外也可以分點羅列:

題目:「一張舊照片」
說明:很多人會利用照片記錄成長的經驗、與他人接觸的情景、環境的變遷以及美麗的景象……等等
請您寫出一篇涵蓋下列條件的文章:
◎選擇一張令你印象深刻的照片
◎說明令你印象深刻的原因
◎詳述照片中的影像
◎說明背後的故事
※上述條件順序可自行調整
※不可在文中暴露私人身分
95年基測公布例題)


分點羅列的好處是一目了然,缺點之一是可能影響學生文章的結構佈局,因此在後面還要加一條「上述條件順序可自行調整」修正。另一個缺點是看起來比較板滯,寫作限制也比較多。大型考試為了避免綑綁學生的思考力,後來很少用羅列的方式來寫「條件」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