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6日 星期五

寫「對話」(上)



生活裡充斥著對話。好的對話承載智慧與趣味,儒家《論語》跟柏拉圖《對話錄》記錄了大量對話,至今仍屹立於經典之林,不乏再三咀嚼的讀者。但現今學生寫作,常常不懂得運用「說話的藝術」,只知敘述事件經過,偏又不懂得輕重緩急,讀其文若翻閱一本流水帳。


把對話寫進文章裡,可以為自說自話的一言堂注入活力,變化敘述語氣。但對話不該隨便亂加,有些人為了對話而對話,例如寫小時候跟同學一起玩耍:
「我們一起來玩吧!」
「好哇!」
除非今天寫一位自閉症患者,平日不與人交,此時友誼之手終於使冰山融化,這一問一答才值得大書特書,否則這樣的對話如同雞肋,去之可也。

對話最好本身精采或有意義。如:
某金融家看著沉思的蕭伯納:「蕭伯納先生,如果您讓我知道您正在思考什麼的話,我願意給您一美元。」
「啊,我的思考一美元也不值,」蕭伯納回答道,「我所思考的正是您!」
像這樣的對話,就不會令讀者無聊。

寫作對話要懂得修飾與把握人物特色

文章中的對話要精采,除了說話者本身幽默犀利的特質(如蕭伯納),寫作者本身有兩點可以注意:

第一,善加修飾。
有些人秉持新聞記者忠實紀錄的精神,一字一句照單全收,殊不知這樣的做法有風險。人們說話常有贅字,有語言癌,或是用字平凡無奇,把這樣的對話安插在文章裡,弄得不好只會拖累文氣。好的對話往往經過剪裁、修飾,擺在作品裡才顯精神,王家衛電影《一代宗師》丁連山、宮寶森師兄弟以蛇羹論時勢:
丁連山:「做羹,要講究火候。火候不到,眾口難調;火候過了,事情就焦。做人也是這樣。回去吧!」
宮寶森:「等這爐子裡能容下這根柴,我就回去。」
丁連山:「暗事好做,明事難成。我們都老了,你一輩子的名聲不容易,跟晚輩掄拳頭揮胳膊的事就別幹了。勉強了,味道就壞了。」
宮寶森:「寶森不是想當英雄,是想造時勢。現在這個爐子裡,需要這根新柴。」
這一段話駢散交雜,且以此喻彼,表裡相依,現實裡武林高手講話這麼漂亮?我看未必。對話雖然不怎麼貼近現實,但力道遒勁,深入人心,「火候不到,眾口難調;火候過了,事情就焦」足以讓人咀嚼再三。

第二,把握人物特色。
不同人物說話有不同的口氣,若能演誰像誰,文章便會活靈活現。琦君〈外祖父的白鬍鬚〉寫小女孩與外祖父對談:
有一天,外祖父輕聲輕氣地問我:「你知不知道那一次咱家財神爺嚇走了小偷是怎麼回事?」
「不知道。」
「你別告訴別人,那個白鬍子財神爺就是我呀!」
「外公,您真好玩,那個小偷一定不知道。」
「他知道,他不好意思說,才故意那麼告訴人的。我給他兩塊銀圓,勸說他一頓,他後來就去學做手藝,沒有再做小偷了。」
讀過這篇文章,便能體會琦君確實是寫作能手,小女孩天真爛漫,祖父慈愛而童心未泯,兩者神情躍然紙上。再舉一例。有一天讀謝文憲(憲哥)的專欄〈您得學會人際敏感度〉,我在螢幕前笑了起來:
客戶:「你身為老業務,要把學弟教好一點啦。」
James:「怎麼了嗎?」
客戶:「您們家的Bob很認真遠從台北來幫我檢查機台,我禮貌性送他一份我們公司新款製作的隨身碟與行動電源,預計年終要送給客戶的小禮物,我送了一份給他,這老兄竟然跟我說:『可不可以多給他五套?他想送給小孩當作學校抽獎的禮物。』」
James:「挖哩勒,真的假的?」
客戶:「還不只如此,我只是禮貌性問他,常不常來苗栗?要不要機台檢查完畢以後,我帶你去工業區附近一家好吃的客家菜吃個便餐?他老兄竟然說好,最後還是我買單,我哪好意思跟公司請款?」
James:「那是你自己先說要請客的,不過這學弟也太不上道了!」
客戶:「算我倒楣啦,最差的都還不是這個,他老兄進到我們產線裡,還拿起手機自拍,要是被我們副總看到,我會被直接釘在牆上啦。」
James:「要死了,X的,我跟你下跪,三鞠躬,真的很抱歉。」
憲哥本人擅長模仿,又是業務高手,這段對話把客戶與業務演得很到位。這段話雖然接近口語,但我相信也經過作者潤飾。

在以上兩個寫對話的方法中,我認為修飾對話是必要條件,把握人物特色是重要條件,先求文字流暢,再求活靈活現。那麼,把對話寫活了,有什麼用呢?接下來我想談談對話在文章裡有哪些用途。


延伸閱讀:寫對話(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